网上有关“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前言 四声无争议 八病说不清?
大家去百度的话,可以看到“四声八病”之说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沈约(441~513年)等永明体诗人, 在《南史·陆厥传》中明确的说了“四声”: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四声很清楚,沈约等人将平上去入为四声; 上文指出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这是八病中的一部分,但是后人所说的“八病”来自于何处?
一、八病 王力、仇兆鳌、空海、封演
1、王力《汉语诗律学》与清朝学者仇少鳌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他引用了清朝学者仇兆鳌的说法:
沈约标律诗八病,有平头、上尾、蜂腰、鹤溪等名,不可不知,若为“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尚非所重。
2、严羽《沧浪诗话》
再往前看,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提过“八病”一词,并且把八中病症一一列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严羽对于八病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于周颙,八病严于沉约,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
3、空海和尚《文镜秘府》
更早的文献来自于日本,在陈凯歌的**《妖猫传》中有一个空海和尚,亦名遍照金刚,延历二十三年(804年),随遣唐使入唐学法。空海法师把在大唐学习的知识编辑成一本书《文镜秘府》,其中很多典籍的内容已经在我国消失了。
《文镜秘府》中记载了28中诗病,八病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空海的书是流传下来最早解释八病的文献。
4、封演《封氏闻见记》提到沈约撰有《文章八病》
封演,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比起白居易时代又早了几十年,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声韵》提到沈约撰有《文章八病》 :
周禺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韵,遂撰《四声谱》、《文章八病》。有平头、并尾、蜂腰、鹤膝,以为自灵均已来,此秘未睹。
二、四声与宫商角徵羽
北朝魏文学家常景(?~550)写过一本《四声谱》, 其中记录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我自己觉得宫商角徵羽就是四声。
常景的时代比沈约晚了大约40年,四声从南朝传到北朝,看来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宫商为平、徵为上、羽为去、角为入,看来古人诗歌多为歌词之词,是可以依曲演唱的。
三、八病
空海在《文镜秘府》中记载了28中诗病,其中前面八种,被后人认为是沈约所说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王力教授说过“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空海法师关于这八病的特点也采用几家不同的说法。
1、第一 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诗曰:“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树表看猿挂,林侧望熊驰。”又诗曰:“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枝聚还散,吹杨凝且灭。”
a、空海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同为仄声的一种也是平头。(释曰:上句第一、二两字是平声,则下句第六、七两字不得复用平声,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为病。馀三声皆尔,不可不避。三声者,谓上去入也。)
b、空海还说道: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句第一字和第二句第一字都是平声不是平头之病;但是同为仄声的一种也是平头。但是两句的第二个字如果都是同声,那么一定是”巨病“。(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c、空海又说道:还有人讲了,第一、第二字不能和第六、第七(第二句的第1、2字)同声,但是参差使用就可以了。例如秋月(平入)对白云(入平)(或曰: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与第六、第七同声。若能参差用之,则可矣。”谓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同声,如“秋月”、“白云”之类,即《高宴》诗曰:“秋月照绿波,白云隐星汉。”此即於理无嫌也。)
老街味道解释:
其实这个平头不难理解,会做格律诗的朋友应该能看明白,沈约这是说格律诗的上下联句式不能相同,例如第一个例子: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两句诗的句式一样,都是平平中仄平,这在格律诗中是失对,上句是平平中仄平,下句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
另外空海还说的第一个字同声可以不拘,但是第二个字同声就是巨病,这也是格律诗的特点,一般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第二个字必须相对。我举一个例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与风同为平声,阙与烟平仄相对,这两句就不是平头。
如果不是格律诗,下联为了句式的变化,也需要相对为好,例如“平平中仄平”可以对“仄仄平平仄”。
沈约时期的诗人被称为永明体,这种诗体是早期的格律诗,沈约的“平头”理论其实就是格律诗的“失对”。而失对是格律诗的大忌。
2、第二 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为上尾。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或云: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也。)
理解了平头,就不难理解上尾。近体诗四联除了首句用韵的诗体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齐梁以后的古体诗也多是如此,上句是平收的话,下句是仄收,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会被瞧不起,“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
空海说的联韵就是这诗的首句押韵,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韵,因此前两句当然是同声,例如近体诗首句押韵的诗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空海举例的是一首转韵的古体诗,首句也押韵,每两句一换韵,用了4个韵,句句押韵,因此同声是正常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结语
今天说的是四声八病的由来,以及平头与上尾的意义, 永明体为唐朝格律诗的成熟打下了基础。上尾对于大家学习古体诗的押韵也有重要的意义,好多古体诗的换韵从奇数句就开始换,有两句一换有四句一换。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几句诗的换韵,冰凝、客笛、门翻、去路处,就不是上尾。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天说一下八病的其他内容: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老街味道
南朝诗人沈约关于律诗的声韵有“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其四声者,早已成为定论,而对其提出的八病,由于过于追求完美,将诗韵限制到苛刻的地步,反而对诗词的表情达意造成了严重的束缚。因此,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在科场上也并没有作为诗病而加以限制。现仅举“上尾”一例,试加分析。
所谓“上尾”是指五、七言律诗中,四个出句(不押韵句)的最后一个字在“平、上、去、入”四声中用了同一个声调。持此论者认为,相邻两个“出句”声调相同是小病,三句相同是大病,四句相同是重病。例如:
储光羲《石壅亭》
遥山起真宇,西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焚香期化心。
这首诗出句的尾字:宇、小、水、我都是上声,形成了每一起句一个“拐弯上挑”,给人以絮烦感。
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谁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这首诗出句的尾字:地、案、岁、见都是去声,形成每个起句都要下沉一下的感觉,读起来不很舒服。
欧阳修《怀嵩楼新末南轩与郡僚小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这首诗出句的不押韵句的尾字:出、角、客都是入声,形成了三个起句都要短而促地往回抽吸一下,有点难受。
持此论者则要求一、三、五、七句平上去入四声俱全(首句不押韵者三仄声全)则为理想形式。例如: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平)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去)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上)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入)飘然思无群。
清新庾开府,(上)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去)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上)重与细论文。
由此看来,上尾在声韵上确实不很谐和,影响了诗韵的抑扬顿挫、自然流畅的美感。古代诗家对此都很注意,在唐诗中很少出现严重“上尾”的情况。然而,历代对“上尾”的避忌并未作为一种诗律看待,一般都看做是一些诗人们技巧与风格的反映。能避更好,不避亦可。如果一定要按某些诗论家所要求的要在出句的句脚中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则是过于苛刻,难免造成以辞害意。以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诗品》)
关于“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99金融]投稿,不代表99锦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9jrk.com/post/62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99锦若号的签约作者“99金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不错《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