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如下文:
1、绝句
杜甫 〔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三衢道中
曾几 〔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作品介绍:
1、《绝句》是一首五言绝句(体裁),作者是唐代杜甫,享有诗圣的称号。前两句诗描写由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构成的阔远明丽的春(季)景色。后两句诗描写了衔泥的飞燕和安睡的鸳鸯,充满了生机勃勃和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2、《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给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题的诗。这首诗描写了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七种景物,表现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三衢道中》这首诗写了宋代诗人曾几行于三衢山道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题解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其先人居赣州(今江西赣县)。入太学,后任将仕郎,赐上舍出身。曾做过江西、浙江的提刑官。主张抗金,为秦桧排斥,被迫去职。秦桧死后,复又出山做官。陆游曾跟他学诗。曾几诗学黄庭坚,风格僻崛,刻意求奇,是江西诗派人物。他的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但时有活泼轻快之作。有《茶山集》。
《三衢道中》,走在三衢路途中。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
解读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在梅子发黄快要成熟的季节,一连几个晴和难得的好天气。诗人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饱赏了溪流的美景,但游兴不尽,便泊船登岸,踏上山间小径,领略那晴日的山中风光。〕
第一句,以“梅子黄时”映衬“日日晴”,将晴日烘托得更为柔和明朗,同时点明了时令天气,为下句作了铺垫。“黄时”,即黄梅天,指梅子快要成熟的时候,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季节。“日日晴”,极言天气特别晴朗。“日”的重叠运用,形容黄梅季节的反常,晴柔可爱。“梅子黄时”与“日日晴”,是两相对立的,但写在同一个诗句之中,这种比较反衬的艺术效果,增添了“日日晴”的丽色,渲染了独特的晴日风光。试想,正当“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偶得“日日晴”的几个好天气,水乡景致焕然一新:阳光和煦,碧空朗朗,白云悠悠,山色空翠,这是多么清丽诱人的景象。若无“梅子黄时”的烘托,“日日晴”则失去了她那晴柔可爱。同时,“日日晴”也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良好的心境,为游人山行设了伏笔。
第二句,写晴日小溪尽情泛舟,“却”字转入“山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溪”,小股水流称作溪。“溪”前冠以“小”字,极言是涓涓小流。泛舟“小溪”,可以想见溪水的盈溢,水流的涌涌,水清碧透。“小溪”泛舟与“梅子黄时”相应合,这样泛舟才是天然自成的。“泛”舟与“日日晴”相衔接,进一步映衬出天气好,游兴高。久雨新晴,而且是难得的“日日晴”,“泛”舟山间溪流,特有诗情画意。在梅雨季节,偶尔出现的“日日晴”中,泛舟山光水色之间,令人心旷神驰,如入仙境般的惬意。“泛”字很有形象性,生动地写出了小舟或急流勇进,或回环曲行,或任其漂荡,或以退为进……。急流勇进,像离弦的箭,势不可挡;回环曲行,现出轻盈柔和的曲线美;任其漂荡,显得神情坦然,万虑皆无;以退为进,更是妙趣横生。一叶扁舟“小溪泛尽”,初夏景色一览无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红红的花,将浓浓的游兴融入了这巨幅画卷。句中的“尽”字,可作两层理解:一是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一是写泛舟小溪,阅尽了水色,产生了新的欲望,泊船登岸,欣赏山间小径的美妙风光。“却”,承上启下。“小溪泛尽”,游兴不减,踏上山中小径,进入“三衢道中”,开始了三衢山的陆路之行。“山行”,一路美妙的山色,一路初夏旖旎的风光,但诗人都没有写,只道出了“山行”,便戛然而止。这样,“山行”有了更为诱人的魅力。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山中之行,只见翠翠的树,浓浓的荫,与来时绿树掩映的溪边所见相比,毫不减色。然而在这幽深静寂的山中,却增添了数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青山注进了无限生机。〕
第三句,写“山行”途中佳木葱茏,“不减”“泛溪”沿岸绿树掩映的美景。“山行”和“来时路”相照应,交织在一起,使诗具有更美好的意境。这次“山行”,“绿阴不减”“泛溪”之所见,寓有更浓的诗味。“绿阴”,极言山山草木苍翠,路径绿树掩映,景象极佳。“不减”则“增”,兴致尤浓,可见“山行”的万千景象。“绿阴不减来时路”之所以韵幽味美,关键是在“山行”中揉进了“来时路”的形象,形成了对照与映衬,使这普普通通的“绿阴”融进了新意,使诗的意境别具情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结句构思奇妙,只写“四五声”“黄鹂”的鸣啼,生动地描绘了“山行”时新的感触。“添得”,应第三句的“不减”。“添”有累加之意,在这青山和绿水构成的空间里,加进黄莺的几声鸣叫,声、色、动景、静景融为一体。这种意境有着无穷的神韵,这正是诗人“小溪泛尽却山行”的缘由。绿水青山蕴藏着的秘密,吸引着诗人去寻求,去探索,去领略那千姿百态的美景。“黄鹂”的鸣叫,是诗的点睛之笔,它使静谧空旷的山中回荡起动人心弦的音响,带来了新的活力。写“黄鹂”的鸣叫用“四五声”,是多么通俗,又是多么别致。不是一声两声,也不是无数声,这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把人引进了一个黄莺啼鸣群芳斗妍的天地。“四五声”令人联想:头一、二声,使人感到新奇;三声,令人神往;四、五声,使人心身化进了“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境界之中。“添得黄鹂四五声”,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初夏的美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综述
这首诗写了南国水乡初夏时节秀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与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
诗的第一句,以“梅子黄时”反衬“日日晴”,强调了“日日晴”;第二句,以泛溪衬“山行”,突出了“山行”;第三句,写“山行”“绿阴”,“不减”泛溪“绿阴”,强调“绿阴”;第四句,突出写“黄鹂”鸣,写“山行”中的特色。黄鹂清脆婉转的啼鸣,更烘托了山林的幽静。泛溪“日晴”、“山行”“绿阴”、“黄鹂”鸣,均衬托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99金融]投稿,不代表99锦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9jrk.com/post/69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99锦若号的签约作者“99金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
文章不错《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