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余秋雨莫高窟读书笔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余秋雨莫高窟读书笔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老的西部丝绸之路,驼铃声声。神秘的敦煌莫高石窟,风尘阵阵。
沧海桑田,千山万水,在散文家余秋雨的眼里,都带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正如他所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这位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的学者迎着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雨,一路西部放歌,走进了茫茫沙漠中的古城敦煌,走进了幽深圣洁的莫高石窟。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四野,到了沙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的山上,想选择心静之地栖宿。他在峰头环顾,突然看到一幅奇特的画面。“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乐樽和尚被这万道金光震撼,他擦了擦眼睛,是晚霞吗?不是,晚霞就在西边,正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他刹那间激动万分,泪流满面。“乐樽激动地站在那里,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在这个慧悟空灵的佛者眼里,这里就是神秘的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就是他多年寻踏的佛门圣地。他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的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它永远金光闪闪,烁烁万年。
乐樽和尚请来能工巧匠,在沙漠深处的陡坡叮叮当当地开工凿石。他把自己看到的奇景广为播扬,远近信士都来到此地朝拜胜景,捐资献爱。一天又一天,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凝磨成一座座幽秘的石窟。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情深意浓,每一处精雕细琢的石窟中才情冉冉升腾,每一幅浓烈潋滟的壁画缭绕飞天。
在余秋雨的笔下,莫高窟壁画色彩线条蜿蜒迂回,沿着这条线的足迹,看到了莫高窟壁画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直到元朝末期。朝代更替,政权转移,经济发展,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迥异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百姿千态的飞天壁画。
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大约170年。北魏驰骋沙场的多为北方膘壮之士,所以这时期的壁画线条粗犷朴拙,运笔豪放,大胆着色。一处壁画呈现一个故事,一抹着色就是一首绵延的历史长歌。其中,北魏《尸毗王割肉救鸽》的故事最为精彩。
这是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早在释迦牟尼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立地成佛。帝释和毗首羯磨想试探尸毗王的慈悲和道心,两个人就变成老鹰和鸽子,演出了老鹰要吃掉鸽子的一出戏。
尸毗王为了从鹰口中救出鸽子,他求老鹰不要吃掉这个弱小的生命。老鹰说:“我不吃掉这只鸽子,我就会饥饿而死。”尸毗王说:“我佛慈悲为怀,普渡天下一切众生,我把我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你吃吧。”老鹰说:“可以吃你的肉,但是你割下来的肉要和这只鸽子的重量一样。”尸毗王拿来一个秤盘,让鸽子站在一端。奇怪的是,他割下的肉总是比鸽子的重量少一点,于是,他不停地割,浑身鲜血淋漓,身体颤抖摇晃。老鹰不忍心,对他说:“你都快要死了,不要再割了,就让我吃了这只鸽子吧。”尸毗王坚决不肯,割的筋断肉尽,他使出最后的力气,自己站到秤盘上。他舍身救鸽的精神顿时感动得大地猛烈震颤,枯树生叶开花,天降缤纷香雨,老鹰和鸽子就此也不见了。霎时,尸毗王身体恢复完好,他经受住了血淋淋的考验,变成了释迦牟尼,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隋炀帝下扬州,歌舞升平,香船美女。这个时期佛教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态,加之那时国家逐渐昌盛,国力慢慢强大,工匠的艺术才华已经突显,大气精细,壁画线条流畅柔细。盛唐时代社会繁荣,艺术成就登峰造极。敦煌莫高窟有半数以上是隋唐所建。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不同,这时候的壁画多是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题材,或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或描绘开窟造像者的肖像,光彩焕然。如《文化苦旅》中对盛唐壁画线条的描绘:“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飞天艺术精美绝伦,几乎是每窟都有。历经隋代的演变,飞天中大多是能歌善舞,千姿百媚的女子。她们翩翩起舞,造型优美,不仅给人“天衣飞扬,满壁皆动”的直观形象,也通过壁画把古代女子美好的容貌,绰约的风姿以及灵动的神韵充分展现出来。“这里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他画的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统一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功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唐代时期的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经济繁华鼎盛,声誉远扬海外,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余秋雨看着莫高窟中佛祖脚踏莲花的唐代壁画,感慨万千:“唐代就该这样,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据说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如果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前来一睹古风遗韵的游客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摄取这层次丰富的景深。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历史的进程,我们品读《文化苦旅》,也在净化我们的灵魂。
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就会像王圆箓一样,成为敦煌石窟的罪人。他是个无知愚昧的道士,他的魂灵鄙陋至极。就是这样一个小丑,不知为什么成了莫高窟文物的管家。在这个千古罪人的眼里,几卷经文、几尊泥塑值什么钱?傻傻的外国人买它何用?于是,他把古国千年最灿烂的文化,无数的经卷、织绢和绘画写本卖给了野心勃勃的外国冒险家,让他们把难以数计的敦煌文物一箱箱地运走,他只是收一点点的小钱……
余秋雨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的诗人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历史使人警醒,旅行让人明智。不知什么时候,也能像余秋雨一样,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一睹敦煌莫高窟风雨不衰的容颜,把飞天舞曲奏响。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100字
丹青千壁——《莫高窟》
如果说《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页悲剧的话,那么,《莫高窟》则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古代文明曾屡遭不幸,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个部分.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喻示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历代学者、艺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产生和形成了伟大的中国佛教艺术.
第二部分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作者用艺术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莫高窟艺术傲视异邦、吐纳百代的独特魅力.
开头用外国游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闭馆时迟到的游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接着用“呆了好几天”、“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对着这堵山坡傻想”来表达自己受到莫高窟艺术强烈震撼的情形.随后,点出莫高窟艺术的伟大而独特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由于这种历史的层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轰传.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上述道理之后,接着用抒情的语言,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的感受.开头就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寻莫高窟的底蕴”.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心情却无法平静.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
余秋雨先生作品《道士塔》100字左右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读后感100字”,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道士塔》读后感100字(一)《道士塔》出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内容是这样的:莫高窟大门外有许许多多僧人圆寂塔,有一个修建年代近,它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渌!王道士在做主持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洞穴。里面满满实实一洞古物!结果,这些古物被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用一点点银两换走了。
王道士真乃可恶!这篇文章通过王道士的行径告诫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不要因小失大,污蔑了自己的国家。
《道士塔》读后感100字(二)初见《道士塔》这名字,我诧异:一座平常的塔,有什么可写,不明白余先生为何选这平凡之物。 于是我抱者不解与轻微的嘲讽之意,开始浏览此文。渐渐地,我便心生佩服,佩服余先生的渊博学识,佩服他浑厚的文学功底。 因为历史的浩劫,使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遗传流到海外,守侯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中国魁宝乃至如今依然在异国他乡。那些是数千年来中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我好恨!似乎此刻明白为何余先生为何会恨。 喜欢书中这样一句,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关于“余秋雨莫高窟读书笔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99金融]投稿,不代表99锦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99jrk.com/post/7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99锦若号的签约作者“99金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余秋雨莫高窟读书笔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余秋雨莫高窟读书笔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古老的西部...
文章不错《余秋雨莫高窟读书笔记》内容很有帮助